热点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人:刘颖
电话:028-85435533-854
手机:028-85435533-861
传真:028-85442897
E-mail:770844710@qq.com
QQ:770844710
地址:成都市新南路82号四凯大厦507
网址:www.sqwgov.com
more文章详情
在主产区办“粮食银行”保障更有力 |
来源: 日期:2015/10/04 点击次:223339 |
在主产区办“粮食银行”保障更有力“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多产粮、产好粮,更要多储粮、储好粮。因为,粮食储备体系是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的第一道防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杀手锏’。”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乔新江建议,国家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储备的支持力度,实现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完备体系,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乔新江说,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乔新江进一步解释,为了确保粮食储备安全,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核定和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建立储备粮的责任”。但是自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粮食储备存在“三少三弱一低”(“三少”即农户和城镇居民存粮少,超市、批发市场和粮食应急网点可供粮食少,企业存粮少;“三弱”即基础设施薄弱,应急保障能力弱,节粮减损保障能力弱;“一低”即储备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导致地方粮食仓储设施陈旧,供应保障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储粮质量,威胁粮食安全。 如何健全和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完备体系?乔新江从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方面,乔新江认为国家要完善粮食储备设施,提高粮食储备规模。每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产粮大省(市、县)奖励资金中拿出一定规模的专项补贴资金,支持产粮大市、大县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在实施“粮安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支持产区改造危仓老库,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主产区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在涉农补贴资金中加大对产区农户,重点是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在收割、烘干、临时储备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粮食产中、产后损失,有效避免粮食品质下降。 政策支持方面,乔新江希望国家能够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创新储粮机制。要加快制订出台支持储粮机制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粮食银行”等储粮新形式,规范管理和运作,防范运行风险,不断改善产区农户储粮条件,确保农户储粮安全。同时,探索建立适当的风险准备金,对讲诚信、有实力的“粮食银行”经营主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为小康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把“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写入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印发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近年来,各地农业及相关部门扎实推动工作,狠抓措施落实,克服不利影响,2012年实现大春小春晚秋季季增产、主要作物样样增产、主产地区普遍增产,粮食总产量达3691.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本世纪以来首次“六连增”。近5年全省粮食累计增产50亿斤,年均增产10亿斤,进一步巩固了粮食主产省的地位。但是,制约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用粮需求增加,确保粮食安全压力依然较大。据统计,近两年我省平均每年从铁路调进粮食850多万吨,每年调出原粮和通过转化调出、加工包装调出粮食共800万吨以上,调入、调出量大体相当。总体上看,我省口粮自给有余,饲料粮、加工用粮、高品质粮需调进弥补,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表现为脆弱平衡、紧张平衡,随着饲料、酿酒、食品加工等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涉粮加工业用粮需求进一步增大,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较大。 二是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增多,保持稳定增产更加困难。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难度加大,进入了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双高”、“双紧”阶段,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更加困难。一方面,高成本、高风险现象凸显。近几年,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攀升并持续高位运行,土地流转金、融资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步入上升通道。据典型调查分析,2012年我省水稻、玉米、小麦每亩生产成本平均比上年增加63元,其中物资成本平均增加6元、人工成本平均增加36元。同时,随着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造成的损失重。近5年全省粮食作物年均受灾面积近4000万亩,其中成灾2100多万亩、绝收200万亩左右,年均损失粮食产量300万吨左右。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达2亿多亩次。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全省现有耕地较10年前减少664万亩,耕地污染和占优补劣现象突出;中低产田土比重达68.2%,耕地肥力水平总体较低;农业机械总动力仅37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机电排灌面积在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全省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很多地方结构性短缺问题已经显现。 为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确保我省粮食安全,我们建议: 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虽呈现出多模式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但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所占比例还不到粮食播种面积的1%。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奖励、补助等粮食规模化经营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和支持无力耕种或不愿耕种的农户,依法自愿地将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推进规模化种粮。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规模种粮的新型经营主体 为确保务农种粮和重农抓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完善对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政策。调整新增种粮补贴政策,实行“小规模小补、大规模大补”,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二是对带动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按每两年一次,分别评选一批先进种粮大户和先进专业合作社,并给予一定荣誉和奖励。三是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四川省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工程”。四是鼓励和支持粮食规模化经营主体搞好无公害等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打造。五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探索建立粮食规模种植的风险补偿机制,提高规模化种粮的保费补贴标准。六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试点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和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 三、改革农业补贴新增资金使用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各部门应树立“仓廪实、天下安”的理念,强化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意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种粮补贴的投入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抓好。改革农资综合补贴等新增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式,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让农业补贴资金在粮食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着力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一是巩固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重点推进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扶持非公益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合理引导、区域布局,帮助其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二是积极扶持专业服务大户。对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机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政府要积极予以扶持,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三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引导他们参与公益性服务。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保障 由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沃土工程等农业项目、重点工程优先安排在粮食规模化经营区域中实施,加大对区域内“田网、渠网、路网、电网”配套建设力度,对签订土地流转承租合同5年以上的粮食规模化经营主体予以重点倾斜,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基础,真正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小康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