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人:刘颖
电话:028-85435533-854
手机:028-85435533-861
传真:028-85442897
E-mail:770844710@qq.com
QQ:770844710
地址:成都市新南路82号四凯大厦507
网址:www.sqwgov.com
more文章详情
农业银行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 |
来源: 日期:2015/10/04 点击次:152909 |
粮食生产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支持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和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截至2013年末,农业银行在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 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关键环节。 围绕粮食生产的重点环节和领域,农业银行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努力为粮食产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金融服务。在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农行以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以大型水利枢纽、重点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区、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积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农行农田水利建设贷款余额762亿元,较年初增加48亿元。在支持农业生产资料方面,农行不断加大对化肥、农机具、农药等重要农资生产流通企业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2013年累计支持农资生产流通企业1.05万户、农机生产经营企业9223家,投放贷款超过200亿元。在支持现代农业科技方面,农行以现代种业为重点,大力支持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推广提高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末,农行共支持了27家国家级种业骨干企业,累计投放贷款46亿元。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粮食合作社越来越成为粮食生产的骨干力量。农业银行以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购买大型农机具以及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灵活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建立专业快捷的信贷审批通道,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截至2013年底,农行共发放专业大户贷款960亿元、支持种粮大户等专业大户140余万户,发放家庭农场贷款108亿元、支持家庭农场8.7万个。 全方位服务农业龙头企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粮食生产加工的骨干力量。农业银行将龙头企业作为支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与北大荒集团、中粮集团、隆平高科、益海嘉里、东海粮油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支持企业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粮油加工、物流仓储设施建设以及整合延伸产业链条等。目前,农行共为1.8万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多元金融服务,其中信贷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924家和3613家,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788亿元。 积极支持农产品流通。 农行积极落实与农业部签署的《共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07年以来累计为26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了深圳(布吉)农产品、北京新发地、银川北环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同时,加大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截至2013年末,农行累计发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专项贷款160余亿元,对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的服务覆盖面超过70%,余额69.52亿元;累计发放县域商品流通市场专项建设贷款215亿元,支持市场建设客户174家,贷款余额172亿元。农行还与深圳市农产品公司、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合作发行联名卡,在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贵州花溪农产品物流园等地上线以农行圈存机为载体和支撑的电子结算系统,整合支付结算和交易信息记录功能,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实际,农业银行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服务的适应性。在产品创新方面,农行根据粮食生产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先后推出了农田水利贷款、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和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产业链农户贷款等产品,有效缓解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融资难的问题。目前,农行“金益农”品牌旗下“三农”专属产品达118种。在担保方式创新方面,农行制订了《三农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明确了“公司+农户”、“合作社+ 农户”、“公职人员+农户”等抵押担保方式,还探索了粮食订单质押、财政直补资金质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新型担保方式,有效缓解了“三农”客户贷款担保难问题。在服务渠道创新方面,农行在广大农村地区以“惠农卡+自助机具”为基本模式,大力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财政直补资金代理、粮食购销资金汇划、小额取现、新农合新农保资金代理等基础金融服务。目前,农业银行已累计发放惠农卡1.4亿张,在农村地区设立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60余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15.4万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0余万个,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1月7日,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政协杂志社举办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保障粮食安全”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农业界、经济界的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人士参加座谈会并作专题发言。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出席座谈会时表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老问题仍需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推动国家、社会资本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加强国家农产品(000061,股吧)“三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农业现代化要求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介绍了发改委在保证粮食安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打算。一是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粮田。二是研究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允许投资补助性质的资产转交新型经营主体来持有和管护。三是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政策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公司以及农民经纪人等提供社会化服务。 与会专家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时指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一连增,但这建立在农业资源高强度开发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的基础上,而未来制约粮食增产的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农产品供求已步入紧平衡常态化,粮食进口依存度增加,随着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变化,消费也在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认为,尽管我国粮食供给超过人均需求水平,但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足,农业收入特别是粮食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很低。对小规模农户来讲,如果不扩大面积,实现增收是很困难的。客观上粮食稳定供给的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通过粮食收购为保证供给提供了支撑,但如果国家部分退出粮食收购,就会出现流通主体的缺位。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需完善新型粮食流通体系,才能助推粮食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也表示,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搞好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应当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包括经营有效益、收入有保障等,并强化相关监管。 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许多专家在座谈会上提出,必须从创新驱动的角度考虑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这需要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由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趋势开始显现,为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集约化、规模化种粮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来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规模化经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建议,为提高粮食增产能力,可考虑农业补贴从促进产量增加转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在国家储备的同时,调动粮食加工企业以及农民粮食储备的积极性,以减少财政负担和陈化粮现象。眼下一些地区土地流转碎片化严重,不利于规模经营,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应当是未来趋势,另外应当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保险机制。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表示,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环节,这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有学者也指出,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地位不明确和内部运行不规范的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和安排,释放农业农村的市场潜力。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发展现代农业,但是需要预防非粮化和非农化倾向。 农村金融投入有待质变 在谈到农业资金投入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监事长车迎新表示,这主要包括财政投入和金融投入。 虽然我国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由于现阶段开展“三农”金融服务面临确权颁证工作进度不一、产权交易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配套政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车迎新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农村相关产权改革推进力度。鼓励地方建立和完善相关产权交易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为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服务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受内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等影响,农业领域金融风险明显加大。而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分散和缓释风险、消化和补偿损失的工具和措施。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进一步建议,中央应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建立和完善涉农信贷担保机制,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尽快设立农业稳定和风险补偿基金,完善“三农”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开发农业生产领域的信托、担保、租赁、保险、期货、农业产业基金的发行等金融业务和产品。
农业银行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