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是达州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部省情研究院院长、达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代隆
2013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走自主创新道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增强创新自信,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一、认清达州发展现状,理清制约达州创新驱动发展瓶颈
(一)达州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动力和人才保障。全市现有科技活动人员228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827人,其中,R&D人员2396人,工程技术人员3929人,农业技术人员4136人,卫生技术人员10594人;全市获国、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0.55-0.8m极薄煤层高效综采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承担的“普光气田高效井设计及开发指标优化技术”项目分别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承担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315项;申请专利2095件,授权1213件;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42项,授权514件;实施国、省重点科技项目165项,累计带动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拥有市属国有科研机构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市(厅)级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总产值174亿元;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个,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6个,培育农畜新品种 2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69项。“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金秋科技下乡”等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全面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提高。主要体现在:
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构建。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了科研、开发、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建设了一批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并配备了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及专职技术开发人员。产学研合作顺利推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等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了市校合作专项资金200万元,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提升了全市工业经济“含金量”,创新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极”。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从事行业属高技术产业的企业9家,国、省级创新型企业31家,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60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2.5亿元,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龙头企业提质升速,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拥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8家,已初步形成了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初见成效。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宣汉县畜牧食品局、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等单位完成的“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已建有科技专家大院5个,科技特派团队8个,科技特派员149人。
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激励创新发展,营造科技进步与创新氛围,达州市委于2011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意见》(达市委发〔2011〕13号文件)。随后相继出台了与之配套的《达州市创新产品奖励认定办法》、《达州市育成及引进动植物新品种奖励认定办法》,从2011年开始,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活动予以重点支持。从2013年起,全市专利资助资金翻两番增至200万元,科技进步奖总金额从原来的40万元提高到70万元,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提高至4万元、3万元、2万元。
(二)制约达州发展的瓶颈
达州市创新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与省内外发达地区比较还存在诸多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全社会对科技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不足。达州市对科技的投入,尽管财政安排经费逐年增加,但与省内各地(市)、州相比也仅属中下水平,严重偏离达州市经济发展应有水平,加上管理体制不顺,对全社会科技发展导向能力弱,难以有效地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发展,支撑科技发展。R&D投入严重不足,R&D/GDP的比重偏低,2012年全市R&D/GDP仅为0.11%,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不足,导致创新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转化渠道不畅。达州市技术创新源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弱,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信息沟通不畅,产学研协调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完善。加上企业市场化能力弱,资金短缺等因素更加剧了成果转化的困难。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一些企业家创新发展意识薄弱,研发投入偏低,新产品开发力度较低,由于资金、人才和创新环境的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不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
四是优惠政策落实难,创新发展人才匮乏。目前,达州市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政府虽已制定和出台了一些优惠激励政策,但由于与发达地区比较在创业环境与经济收入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之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因此难以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达州市投资创业,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二、抓住创新发展机遇,实现达州追赶跨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力量源泉,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发展能力的竞争,依靠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任务。近年来,达州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产业升级需求和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达州要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真正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坚持走创新和要素驱动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抓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机遇,做好创新发展的大文章,实现达州的追赶跨越。
三、立足创新发展思维,增强可持续发展引擎。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创新发展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创新发展生态化是国家、企业、创新发展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创新发展,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引导能源、冶金、建材、机械、食品、中药、纺织等传统产业的重点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大力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综合开采和清洁煤生产技术,积极采用冶金自动化和节能降耗技术,开发新型合金材料,全面推动干法旋窑新工艺,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筑装饰材料,推动机械零部件及加工装备机电一体化进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进程。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发展。
2、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产品为核心,推动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与引进、嫁接、创新相结合,高位谋划、高端利用,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设备、清洁能源汽车、特种纤维等新兴产业。
3、创新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科技领域的率先突破,实现高起点、非常规的赶超。到“十二五”末,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面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品牌为牵引,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互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4、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服务和社会领域。以创新发展为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咨询、连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加强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引进,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积极推进文化教育、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重要领域创新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围绕数字达州和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社会管理数字化,重点抓好生态环境、市政基础设施、物联网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推进政务、商务、交通、公安、金融、环保、安监、财政、税务、广电等方面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把城市建成以科技为支撑的宜居家园。
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达州发展实力
1、实施五大科技专项。立足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超前部署,联合攻关,协同推进,努力抓好“新材料、节能减排、中药现代化、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科技专项。建立达钢、瓮福、达兴能源、川环科技等企业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的战略联盟,实现新材料产业的突破。继续深化天府、福瑞、天予药业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达州)基地建设,实现中药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坚持“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化、新兴产品公司化”的工作思路,完善与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对接机制,以规划为先导,发改、经信、科技、环保等部门合力推进科技专项的深入实施,发挥科技专项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2、突破工业十大方面关键技术。着眼资源的高效利用,围绕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企业集群,坚持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政府分担风险的工作机制,在天然气及磷硫精细化工、煤焦化工产业链延伸、苎麻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及新药创制、煤炭安全高效综合开采与清洁煤技术、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汽车应用开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先进汽、摩制造等十大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产业绿色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
3、研究推广农业十大方面关键技术。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和良种、良法、良壤、良机、良制,重点在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选育、农业信息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业综合节水、立体农业、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开辟新型食品与饲料、长效缓释肥料和有机复合肥施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设施农业、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十个方面开展研究应用和示范推广,实现农业产业的优质、高效、有机、绿色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开发30项战略性新兴产品。根据国家部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品开发—高新企业—产业升级—集群发展”为路径,研究开发钒铁、钛材、合金线材、硼酸镁晶须耐磨材料、食品级磷酸盐、微玻纤材料、沥青基碳纤维、针状焦、硅氟橡胶、石膏晶须新材料、玄武岩纤维、特种陶瓷材料、竹原纤维、节能保温墙体材料、聚甲醛、特种功能高支苎麻混纺纱、全钒液流电池单元模块、生物质能发电、汽车(船舶、飞机)特种橡胶制品、新能源电缆、清洁能源汽车、乳腺增生口服液、地榆升白新制剂、银杏黄酮、姜油树脂、香椿和花椒精油、新型一体空调、高效节能风机、专用水泵、节能环保变压器等30项新兴产品。
5、选育推广30项动植物新品种。加大农业创新发展力度,选育脱毒马铃薯、兼抗玉米、多抗水稻、加工用黄花、专用苎麻、旧院黑鸡、开江白鹅、宣汉黄牛、乌梅、金银花、巴山厚朴、川木瓜、达州脆李、核桃、油橄榄、香椿、油茶、银杏等18个引领全市跨越的新品种,引进12个适宜达州发展的新品种,带动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五、完善创新发展机制,支撑跨越发展的要素建设
1、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中坚力量。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和集聚领军人才、逐步壮大创新团队。要加快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现有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大军。
2、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建设一批科技基础公共平台、产业(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园区孵化创业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类创新发展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平台共享。
3、鼓励构建产业技术联盟。根据达州跨越发展需要,继续推进市校合作,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企业加强与中科院系统、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层次、多方位的科技合作,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把重庆作为经济技术的合作重点,在人才培养、公共服务、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推动重庆高校、科研院所与达州企业构建产学研联盟,建立一批利益共同体。加大力度实施一批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重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机制、产学研联盟机制、奖励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
六、完善创新发展措施,支撑跨越发展的扶持政策
1、加大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扶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和奖励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企业特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企业支付和融资手段。对资信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可核定相应的授信额度予以重点扶持。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可一次性产业化的,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新产品、通过技术交易获得的新产品,金融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一个产品可创办一个企业,由市金融办、人行达州中心支行、达州银监分局制定扶持方案,进行信贷支持。
2、加大创新发展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科技投入,建立兼顾基本科技投入和专项科技投入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之一,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要明显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本级财政2011年预算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000万元。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原《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
3、加大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严格按照科技计划,编制和发布科技项目指南,对企事业单位围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再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农业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进行的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新品种)研发、授权专利及转化等技术创新活动予以重点支持。
七、强化组织领导作用,营造创新发展良好氛围
1、切实加强创新支撑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技术就是经济”的新理念,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发展,及时研究解决事关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将各地、各部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抓好创新发展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措施的执行。切实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和能力。
2、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全面提升公众创新文化素质。营造大胆创新、创新无权威、创新无禁区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发展活动。对创新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热情。加大对创新发展的宣传,营造创新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梦想在召唤,改革正扬帆,让我们乘三中全会东风,扬创新发展风帆,把达州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去实现伟大的梦想!
|